首页 大明皇长孙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5章:大明邸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人都是很复杂的,即便是朱元璋也是如此。

最是无情帝王家。

他想大孙杀伐果断,又想大孙兼爱包容。

若是大孙选择将此事,牵连至老四,允炆身上,欣慰之余,难免有些遗憾。

现在如此选择,似乎在皇帝位上,少了些不择手段,却多了很多人情味。

“你四叔的本事咱清楚,还是很足够的,现在李景隆这小子,也是铁了心的去帮他,海外倭国,看似荒芜贫瘠,却有先天优势,易守难攻。”

“加上倭人兵源随意取用,无须顾忌太多,大孙就不怕,往后多年,你四叔起军数十万,甚至百万,反攻大明,夺取帝位吗。”

朱元璋问道。

这次的问话,算是非常直接了。

从前朱棣的一些事情,只不过大家心中清楚,从未被摆在台面上来过。

朱英闻言,却是笑了,道:“大明享有疆域千万里地,口计更有六千余万,反观倭国,不过弹丸之地,且另有二叔,七叔掣肘。”

“若是如此四叔也能兴兵成事,这大明,便是让与四叔又如何。”

朱英的话语中,是止不住的自信。

朱元璋听着也笑了,老四真有这个本事,哪也没什么多话好说。

往后不知道,现在的大孙,堪堪十八岁的年纪,少说都有数十年光yīn。

老四年纪也大了,想要熬过大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治理天下这块,大孙可要比老四条理清晰多了,军事天赋暂且不提,单单在练兵这块,便就是无与伦比,加上一众老将归心,朱元璋实在是想不到,老四有什么可能,可以从倭国反攻大明。

若是真能成,便就像大孙所说,让与老四又何妨。

算起来,也是肉烂在锅里。

谋刺太孙的风波,似乎在很短的时间禸 ,就消散了。

次日许多百姓想起,这一切来得太快,又结束得太快。

烈日之下,连血腥味,也是快速的消散。

往前的大案,少数都是持续数月,甚至一年,这才过三天,就无人再次谈及此事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神秘的太孙殿下的讨论。

茶楼里热闹无比,已经有许多嗅到商机的说书人,连夜编造有关于太孙殿下的版本,抢夺热度,开始流传。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在明初这个时候,正是小说最为盛行的时候。

即便是皇宮里的朱元璋,时而也会捧着后世著名的水浒传阅读一番。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水浒传的出现和热度,才是奠基明初小说流行的开始,这和朱元璋的喜爱,也有很大的关系。

施耐庵有长篇小说之父的名头,几乎是开创了小说界的祖师级人物。

每每想起施耐庵,朱元璋都觉得极为可惜。

施耐庵可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十九岁秀才,二十八岁举人,三十六岁那年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曾在钱塘江为官三年,名声显著,因不满元朝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后来张士诚贪图享乐,毫无大志,在降元后,施耐庵终于无法忍受,愤而离去。

朱元璋知其名声,大明建国初,屡次下诏征用,无奈施耐庵已经没了当官的心思,便就再未在官场上出现过。

此后在家,安心写书。

水浒传后没过几年,便就病逝了。

但水浒传的流传在整个大明,可谓是极为盛行。

但凡文人,谁若说自己没读过水浒传,那自然是要被人所鄙视的。

也是因此,明代的小说文化,真正的开始盛行起来。

洪武三年,施耐庵在兴化逝世后,他的徒弟罗贯中继续遗志,再次出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后世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自然也不是什么简单角sè,虽然因为家父从商,未曾考取功名,但本身的文学素养是极高的。

而在当张士诚幕僚的时候,出谋划策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击溃,这也就导致和朱元璋结了仇。

以至于大明建国后,放弃读书人的身份,不敢踏入官场,怕惨遭报复。

然罗贯中却不知晓。

不管是水浒传,亦或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大明的名声这么大。

朱元璋也是个读书人,能不知晓其所作所为。

只是朱元璋也是喜欢看书的呀,除了这两本外,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

这般多的作品,可都是在朱元璋的藏书里。

这大明,从不缺少某个官员,但却缺少像罗贯中这般的小说家。

与其征辟为官,不若让其安心写书。

往往罗贯中有新书出炉,便会通过驿站传递,三天禸 必到朱元璋的书案之上,供其品鉴欣赏。

京师里的说书人,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可以影响到舆论的。

这些说书人长期入驻在各个茶楼,酒楼,讲述各种小说。

毕竟再好的小说,也得识字才行,普通百姓,哪有什么闲钱购买书籍,更别提看小说了。

听书,便就成了如今大明主要的流行方式。

几枚铜钱,一碗粗茶,就能在茶楼里听上半晌,岂不快哉。

至于勾栏听曲嘛,那自然就是达官贵人才能消费得起。

不过就现在的趋势,听书也算是雅俗共赏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