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国军阀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35章 庞大的发展计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对如此宏伟的建设项目,林森、张澜、唐绍仪等党国大佬一个个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林森用手摸着下颌的胡须,摇头道:征东,这,这计划也太宏伟了,抛开其他的不谈,仅仅说76项重点建设项目,政府少说也要投资20多亿元啊,如此多的资金,总司令,钱从哪里来啊?

张澜也叹息道:征东,我们理解你急于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急切心情,但是事情要一步步来,不能太急了。在前清的时候,一条川汉铁路,一条粤汉铁路就将满清拖垮,你现在一下搞这么多项目,是不是太急切了。

杨兴不以为然,笑道:长仁先生、表方先生,非我过分急切,实际上是世易时移亦,掌握政权的国民政府不但有能力同时搞如此多建设,而且还游刃有余。

各位,我想大家都听到很多人抱怨,那就是国民政府改变几千年陈俗,命令在国民政府辖区,三年禸 取消一切钱庄、一切银行票据发行权利,国民政府取缔地方税赋征收部门,由国民政府委派各级地方机关直接征税。

林森满脸充满惊讶,瞪大眼睛着杨兴道:征东,这,这,这与这些经济建设项目有什么关系吗?

杨兴笑道:长仁先生,关系可大哦,若非国民政府采取这两项经济措施,怎么有钱搞这76大重点经济建设项目?

长仁先生,单单说政府部门直接征税,在不改变民众税赋压力的情况下,每年征收上来的税赋可足足超过5成,就是在民国4年这样兵荒马乱的日子,也比过去北洋政府多收了2亿国民币啊。

林森大惊,伸长手指,结巴道:征东,这,这,哎,那帮贪官污吏,民众被那帮小吏祸害不浅啊。

杨兴显得颇为得意洋洋,着张静江道:张人杰先生,世人说我与民争利,若是仅仅将税收征收权利由地方豪绅转为国民政府,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增加4成,这种与民争利,你说我们该不该干?

张静江默然,良久长叹道:院长教训得是,如此民脂民膏,我们岂能轻易送给那些豪绅巨富。

张澜打断杨兴的话,摇头道:征东,即便如此,政府也没有余力搞这么多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啊?

杨兴笑着指了指旁边国民银行行长徐代堪道:表方先生,这钱啊,实际上不是我们出的,而是徐行长他们赚来的。

各位先生,我知道国民政府最大的诟病就是没收封建遗老遗少等现行反革命的财产,就是没收军阀土匪的财产,但大家想过没有,我为何要如此做呢?

各位,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我们的国民银行疯狂的积累本金,就是尽快的统一国民政府辖区的币值,就是为了稳定国民币的发行价格。

林森颇为不解,着杨兴道:征东,这,这与没收那帮现行反革命财产有什么关系呢?

杨兴从徐代堪手中拿过一个账本,打开后轻声念道:林主席,各位先生,我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截止上个月,国民银行共发行国民币67亿元。

林森大惊,差点从椅子上跌落下来,吃惊的着杨兴道:征东,这,国民银行发行了多少钱?发行了67亿元?

杨兴合上账本,笑道:是的,林主席,国民银行共发行了67亿元国民币,是的,林主席,您所代表的国民政府已经负债67亿元国民币了。

林森张了张口,良久满脸充满惊异道:征东,这,怎么这么多?征东,这,这,我们怎么保证国民的财富?

杨兴站起来,扫视众人一眼,良久说道:长仁先生,各位先生,在一战前,欧洲除了大英帝国、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法兰西、奥匈帝国、俄国……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个家族,竟然与欧洲最为强大的5个帝国齐名,形成所谓的欧洲“第六帝国”

长仁先生,各位先生,罗斯柴尔德家族缘何成为如此庞大的势力?主要是其控制了英国、德国,控制了欧洲列强的货币发行权。

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禸 森曾经说过:“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

作为国民政府,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必须毫无保留的将货币发行权、货币供应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此才可能代表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政权,而不是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各位先生,若是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权利,是难以有效掌控国家货币发行权利的,各位,掌握国家货币发行权需要大量的黄金、白银的。

因此,自从成为川督以来,我只好通过打击封建遗老遗少那帮现行反革命分子,打击军阀劣绅,用以累积建立国民银行所需要的资本。

各位,这也是我不顾张表方先生等人强烈反对,坚决没收那帮所谓封建遗老遗少财产的原因。这也是我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屠夫,独裁*者的原因。

………

(历史事实证明,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权,政府完全有能力进行如此大的投资建设。

中国在经过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年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国家是多么虚弱,就是在那种情况下,老毛领导政府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多个大中型项目,其原因就是国家控制货币发行权。)

在这之后,杨兴正准备安排川企转移,安排大修华中、华南、华东、西北铁路,安排在湖北、湖南、江西、陕西一线建立一定重工业基地,建立相应轻工业基地。

特别由于河南、陕西向来是中国棉花主要产区,决定在河南、陕西建立棉纺织基地,以此带动工业的发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