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百零二章 液冷还是气冷(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要知道材料技术可是发动机技术进步的最大限制因素,所以即便不考虑目前已经取得一些进展的喷气式发动机项目,光论目前各国飞机所用的活塞式发动机,胡卫东也相信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列强,而且应该不需要等待太久。因为经过一年多的磨合。这些来自于十几个不同国家的发动机专家已经成功整合为一个团队,他们生产的第一款航空发动机虽然功率只有900马力,但无论是油耗、高空性能(即便不考虑涡轮增压装置的帮助)、可靠性还是使用寿命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综合来说已经超越了苏联和日本的水平,与德法相比则各有千秋,仅比英国与美国的发动机差一些。不过即便如此。由于设计中的歼-与轰-均是以二战中后期的经典机型为模板,对发动机功率的要求很高,因此暂时还没有合适的心脏,而首飞自然也只能推迟了。

在青岛缴获到00台鬼子的最新航空发动机之后,身为外行的胡卫东因其功率较大。便建议先用鬼子的发动机完成首飞,以尽可能地节约时间。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一场航空发动机的“气冷”与“液冷”之争却由此爆发。。。。。。

胡卫东穿越前就知道英国罗罗公司的梅林发动机是二战期间综合性能最好的活塞式发动机,而罗罗公司的长盛不衰(虽然战后一度破产而被英国政府收购,但技术上罗罗公司一直都领先于世界。)更是令其印象深刻,所以出国期间他对罗罗公司的人才、哪怕是淘汰下来的都视若珍宝,开出的价码比其他公司的高很多,但且不说收入不平衡会令别人眼红,技术上也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二战期间英国的航空发动机以液冷为主,而梅林发动机更是其中的王者,可是美国却在气冷航空发动机方面独步天下,并且因为美国发动机公司为数众多,在美国挖人的难度远比向在英国一家独大的罗罗公司下手容易得多,因此美国专家的人数比其他国家的加起来还要多一倍,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项目组中来自罗罗公司的发动机专家地位最高,他们自然要搞自己擅长的液冷发动机,可是他们人少,项目组中大部分专家来中国之前却都是搞风冷发动机的,这就产生了直接的分歧。起初由于胡卫东的支持,罗罗公司的专家地位很高,因此两种飞机的早期型号都预定选用液冷发动机,然而这次装上鬼子的发动机试飞成功后,那些技术人员终于忍不住发难了,因为鬼子的发动机是气冷!

“既然气冷发动机可以满足需要,我们为什么要选用昂贵而又不那么可靠的液冷发动机呢?而且气冷发动机工艺要求低、生产速度快、改进潜力大,很明显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且使用气冷发动机的飞机生存力相对较强,也更适应中国飞行员稀缺的现状。”,一位来自美国惠普公司的年轻工程师如是说。

而来自英国罗罗公司的总工程师托马斯则坚持认为,液冷引擎的汽缸排列成狭长形,迎风截面积比气冷引擎要小,机身产生的阻力也相对较低,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在高空,而使用液冷发动机的飞机升限也比使用气冷的要明显高出不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