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三十九章 拜 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除了万吨橡胶。胡卫东还托陈嘉庚替他收购南洋产量巨大的金属锡,数量越多越好,这一方面是为了自用,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日后与苏联进行交易,要知道苏联虽然地大物博,但锡矿却极其贫乏,而且历史上一直到欧战爆发之前都在国际上遭到英国的禁运,以致于斯大林历史上即使是在支援老蒋抗日的优势地位下。也提出以三倍于国际市场价格的高价向中国购买锡矿石和金属锡。

这时张浩和毛泽民也都相继赶来。胡卫东正好请他们向陈嘉庚讲解苏区政策,毕竟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那么无俬 ,募捐再多也有限度,而投资发债什么的则不一样,要知道历史上海外华人认购的国府债券足有他们捐款总数的好几倍(ps:抗战结束后这些债券大都被老蒋赖掉了,即使拿到也因为国府支付的是当时已经贬值了好多倍的法币而损失惨重)。而侨汇和投资的总额则更大,可见只有让海外华侨华人有利可图、至少也不能付出太多。才能得到他们最大的财力支持!

由于胡卫东这个对于工业化了解深刻的穿越者加入,而且红军与根据地的实力也远比历史上强大得多。赤se 党对待富人的政策因而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被更多地视为团结的对象,只针对地主、高利贷者、矿主和青楼大烟馆的老板等这几个最腐朽的阶级和违法犯罪者实行专政(原来的职业是肯定不能干下去了,但评价较好的地主之类被没收规定中的相应产业后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而评价差的不但无偿没收产业,还要依法处罚甚至判刑。)。不过此后苏区的土地都要合作化集体经营或者转为国营农场,而矿山等公共资源和粮食等战略资源的买卖也不再允许俬 人经营,而其他产业苏区政府则是允许甚至是鼓励的

为了引导民间资本流入苏区急需的那些产业部门,苏区政府规定对于苏区现在急需发展的那些行业、例如钢铁、机械、水泥、化工、造纸等等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而那些对于苏区经济民生帮助不大、或者消耗战略资源较多的行业则要增收重税,如烟酒的生产。

而对于外来的投资,苏区政府采取的是与苏区本地投资一视同仁的政策,不过如果能够引入苏区没有的新技术,则可以享受到额外的税收减免、甚至是财政补贴或者直接以技术入股和苏区政府合办企业

虽然这些条件比起后世给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来,并不算太有吸引力,但在民国时期这个大背景下,根据地没有苛捐杂税,地方干部也普遍较为清廉,中国工人又远比南洋土著吃苦耐劳,只要没有选错投资的行业,赚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若非这里没有发展橡胶业的条件,陈嘉庚的企业现在又境况不妙,他都有来这投资的念头了。

注:苏联虽然科技水平还不能与西方相比,却胜在与中国陆路相连,只要目前中央已经在筹划中的西征获得胜利,国际通道打通,即使苏联无心援助中国红军,只要开价合适,也肯定能换到很多好东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