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中王传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六百零一章 四田之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刘征不是全才,虽然兼有现代人的许多知识,但实际上并不系统。当初在汉中定下的诸多新策,虽然也却是有些效果,但毕竟不成体系。

术业有专攻,穿越未必金手指。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比同时代最聪明的人更聪明,这句话看似有逻辑矛盾,但实际上即便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肯定也有比不上别人之处。

这十余年来,刘征如果不是勤学善思,恐怕也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若说第一次入长安,是借由了先知的优势,那经历了痛入骨髓的挫败之后,再一次的进入了长安,则是凭借刘征智慧见识。

历史就像是一潭平静的水,站在岸上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那个一成不变的样子。但是当你伸手,水还是这潭水,但泛起的波纹却告诉我们,细节处已经大不一样了。

刘征不可能凭借自己一双手就打下整个天下,如此,向徐英这等能够献计献策的人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刘征听的入迷,可以看得出来的兴奋,紧接着向徐英询问四田法的详细情况。

所谓屯田,既是利用戍卒军队或农民垦殖荒地,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这并非是徐英首创,自秦已有之,后来汉武帝也颁行过,不过只限于军屯。

“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这便是军屯之始。

后来汉武“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这些屯田一般都是在边陲地区进行,目的是为了支撑边塞旷日持久的战争。至于中原地区,却是没有屯田之事。

秦朝或者汉武时代,都不具备在中原军屯的条件。

想要在国家腹地进行军屯,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有足够的闲置土地来源。如果不是乱世,哪里有那么多的空闲土地呢?而现在恰恰已经满足了这个条件。天下纷乱,田地荒芜,民不复农桑,正好在荒芜土地上开军屯之法。

其二则是可以预见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遭受大损的国力。比如秦末战乱,不过短短数年,屯田于不屯田并见不出什么优劣势。至如新莽之时,一者时间短,二者也不似现在这样经历了桓灵二弟数十年的衰败。

屯田或许许多人都了解,但其它三田法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徐英提出的营田,乃是将荒芜的土地收归官府所有,除却屯田所需之外,其余募人耕种,量收租利。这样便可以将各地流民都安置下来,而且可以有效的防范地主豪强趁机兼并土地。

流民们种官府的地,收取地租,总比给地主当佃户要好,而且这对于官府掌握百姓更加有利。

营田所收租税要重于普通自耕农,但肯定也轻于屯田。

所谓职田,顾名思义,便是职官所享有的福利。但职田并非官吏俬 有,每一任官吏都可以享有这些职田所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官府发给的俸禄福利。但是当官吏离任之后,则必须将职田交给继任者。

如此一来,郡县官吏的耗费不必完全仰仗国家府库,算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官吏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国家节省了一定的开支,可以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处。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种想法已经很先进了!刘征对此也深以为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