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回到民国当大帅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038章 新式武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你还别小瞧眼前这迫击炮和木柄手榴弹,这两个小玩意最早出现在1905年ri俄战争时期的中国旅顺。当时ri本利用优势兵力进攻俄国人把守的旅顺,攻不下来,就挖壕沟推进,结果这一战术被俄国人用眼前这两件武器给挡住了的。天下无敌的大ri本皇军前前后后伤亡了十几万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物资才打下了旅顺。虽然最后ri本赢得了战争,但是除了从俄国人手里获得了中国的利益外(清zheng fu好可爱的),连战争赔偿都没见到影子。随后ri本还欠下了英国的巨额借款,这完全就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惨胜。搞出这样一个惨胜的结局,被称为军神的乃木希典是有重大贡献的,他算得上是中国人民真正的老朋友。正是因为他不知道变通的打法,一味强调武士jing神,才使得整个ri本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战争的红利远远不足于弥补战争的损失,搞出一大堆孤儿寡母不提,光是欠下的巨额外债几乎让ri本白打了三场甲午战争。ri本的国力也因此由盛转衰,侵略中国的脚步自然也不得不跟着放慢了下来。

从现实意义来说, 1905年的ri俄战争的意义,估计跟bei jing举办奥运会一样,jing神层面的意义大于实际层面的意义。至于号称军神的蒋百里根据这场得出的一个史诗般的观点,ri本最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的陆军,我们在这里就揭过不谈了。(从这个角度看,俄国和ri本都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唯一的输家是没有参战的中国,大清的王爷们治国本事那真是一流。)

因为ri俄战争的缘故,眼前的这门迫击炮立刻引起了王振宇的兴趣。叶祖文身边一个高大的金发白人cao着一口生硬的中文为王振宇作起了介绍:“尊敬的将军阁下,此炮全重八十公斤,全长一点三米,高低she角四十度至七十度,最大she程八百米,步兵可以拆开背负,这个已经是我国陆军改良品了。”

最大she程才八百米,这也太近了点吧,如果碰到拥有重炮的对手还不得死翘翘啊。王振宇腹诽了一阵,不过想想这也算是聊胜于无,有这东西在,欺负欺负连这东西都没有的对手想来还是可以的。

叶祖文也算是手眼通天,居然跑到俄租界搞到了这批军火。这种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一共搞到了二十门,炮弹八百发,另外还有俄制木柄手榴弹五千枚。哈哈,估计当时和叶祖文谈生意的货主喝高了,把压箱底的货都拿给自己不说,居然还附送了六挺花机关。

人家收的价钱也不算太过分,一共才收了自己三万大洋,在这个时代也不过是上海一条七十吨烧煤客轮的价格,放在江浙也不过是一个六亩地庄园的造价,要知道这是军火啊,目前军火可是有行无市的东东。

说到货轮,王振宇和叶祖文正计划在武汉搞个船运公司,王振宇想来想去还是运输业在这个时代最靠谱。铁路就别想了,国有垄断不说,遇到战事还得被大帅们轮流征调。目前看来,受着英国人和ri本人双重控制的长江水道反而比较适合运输业的发展,因此船运公司被提上了ri程。这要搞船运第一步自然就是订购货轮了,王振宇和叶祖文合计过了,买船到不是太难,上海那边货源充足。可是这个事情却不轻松,毕竟光有船还不行,还得有能开船的人,这水手的招募和培训本身就是个难题。只不过习惯当甩手掌柜的王振宇是不会花时间和jing力去想这些琐碎小事,统统扔给了叶祖文后便不再过问了。

回到这批军火上来,俄国人到是实在,不但卖军火,还很负责的送来了几个教官教授迫击炮和手榴弹的使用办法。

只是这几个俄国老毛子给王振宇的感觉非常的一般,除了的酒量确实很大外,军事素质甚至有点不太入流。三天时间下来,迫击炮也就是勉强教会了自己手下如何拆装和基本使用,再多就没有了,估摸着他们自己平时也很少玩这个东东。所以要想熟练掌握,并由此练出一支相对合格的炮兵出来是非常困难的,看起来还得继续自行摸索。

而手榴弹一被拉到军营里,就成了抢手货,各营各连都抢着要。王振宇思索了一下,每人配备四枚,再多没有了。不过俄国佬答应从国禸 再调一批来,所以还是能补充的,只是需要时间。王振宇自然拜托叶祖文留心,这玩意无论是防守还是攻坚,可都是步兵必备利器。

因为数量稀少,所以新增的投弹训练使用的全都是仿造的手榴弹,简单来说,就是去了炸药和引线的。这种训练只能让大家练练臂力和准星而已,并不能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这玩意的威力。

投弹技巧还是很容易掌握,第一营在营长徐源泉的组织下,通过短期加强训练,甚至还出了好几个投弹尖子。50米开外放一个篮筐,这些尖子对着扔,十次到有九次能扔进去。那场景跟在后世看到罗纳尔迪尼奥被剪辑过的任意球集锦一般,让观看训练的王振宇感觉无比jing彩。

为此最后临出发去南京前,王振宇还特别决定组织全旅,进行一次一人两枚的实弹投掷。一来检验一下效果,而来也让大家熟悉熟悉练练胆子。这个命令一下达,各营都沸腾了,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洋玩意的厉害。

王振宇把第九旅的第一次投弹实弹训练,安排在了公历二月的第一天。在此之前,全旅奉命朝着汉江岸边土木作业二天,挖出了一个大斜坡。斜坡呈四十五度角,横宽二十米,斜面纵长五十米,光被起出的泥土都不下六千方,完全就是个大活。然后又按照王振宇的要求,呈t字型堆放了齐腰高的沙袋以避免意外。

对于全旅的土木作业能力,王振宇很是不满。因为按照后世工兵的标准,一千人挖土,8小时的基本完成量应该达到9000方。可现在6000方却花了二天。想到这点王振宇不禁咬了咬了嘴巴,这种程度的工兵作业能力可满足不了现代战争的需要啊。看样子自己还是得去南京想想办法,清末办新军的时候,工兵可是做为重要项目来建设的。几乎每一镇都有直属的工兵部队,而且清一水的德式装备。不过湖南这边的新军就没这个条件了,因为财政困难当时并没有按照德式标准组建工兵。对此王振宇的计划是跑到南京看看有没有相关方面的人才,趁着遣散的机会招募一些,然后再想办法把自己的工兵组建起来。

有了主意,心情大好的王振宇带着赵东生等一干卫士就去了训练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