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中华1903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239袁段离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话说就在徐天宝等人为弯腰老人伤感之时,北京的袁世凯心里也不痛快。当年铁板一块的北洋却在呈现离心离德的局面,自打被清廷发配到洹水钓鱼之后,北洋众将就逐渐各成体系,别说多年不亲自掌兵的袁世凯无法像当年那样如臂使指,就连掌管陆军部的段祺瑞都感觉难以驾驭。如今袁世凯只是凭借着无人能及的威望勉强维持北洋表面上的统一。

之前的“北京兵变”一事,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派出蔡元培等人专程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自己的大儿子袁克定知道老爹不愿意离开北京,于是便背着袁世凯策划了这场兵变。不过,袁克定的计划是指使北洋军第三镇攻进皇宮,将小皇帝溥仪赶走后效法宋太祖“陈桥兵变”,给袁世凯来个“黄袍加身”。可笑的是,袁克定的计划没有通知禁卫军,结果禁卫军不知就里,拼死抵抗,袁克定的军队竟然攻不进去,这帮丘八老爷恼羞成怒之下,最后反演变成一场抢掠商家的浩劫。对于这事,袁世凯当时的表现也颇为惊慌,似乎事前确实不知,不过这也算是帮了袁世凯的大忙,他当时正愁找不到推脱去南京就职的借口呢。

虽然这次兵变的结果让袁世凯很满意,可其中的两件事让他多少有些憋闷。第一是曹锟居然会听袁克定的话,瞒着自己演了这么一出,这不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吗?第二是第三镇也是北洋精锐了,居然连皇宮里那些禁卫军都打不过,这不是丢自己的人吗?

最后便自己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大儿子袁克定眼高手低,目中无人,在自己当上大总统的时候,便有人称袁克定为曹丕,而他还有一个二弟名叫袁克文,因一向好诗酒青楼,温文儒雅,而被人称为曹植。据说,某次兄弟俩因为琐事吵了起来,袁克文竟对他大哥说:“你要做曹丕,竟不许我做曹植?”这事后来让袁世凯知道了,老头子怒气冲冲地把两人找去臭骂一顿,说:“怪不得外面有人骂我是曹艹 ,原来是你们兄弟俩在自比曹丕、曹植,真是岂有此理!”

要说起袁克定,倒也算是出落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一改他父亲那种身材五短、赳赳武夫之形象。袁世凯在清朝为官的时候,袁克定也供职于农工商部,但天有不测风云,1912年初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骑马的时候不慎摔伤,因为医治不及时而落下病根,走路有点跛态,作为父亲的袁世凯看了十分痛心,便于次年送他到德国继续治疗。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见大总统的长子前来就医,自然十分重视,招待也极为殷勤。威廉二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当时正想在远东扩展势力,于是趁着宴会的时候在袁克定耳边吹风:“中国现在搞的*共和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要想发达,必须向德国学习,非帝制不能发达。大公子回国后一定转告大总统,中国要恢复帝制的话,德国一定尽力襄助。”

不仅如此,威廉二世在袁克定回国的时候还特意写了一封信让他转交袁世凯,信中的大概意思也是中德亲善提携并劝告袁世凯称帝云云。在德国期间,袁克定为德国所取得的成就惊叹不已,由此也对德国帝制之功效深信不疑。袁公子在德国脚伤没治好,倒是怀揣着一个皇帝梦回了国。由此,袁克定在家中刮起了一阵“德国旋风”,他给自己和弟弟们都定做了一套威风凛凛的德国亲王将校服,隐然以“太子”自居。

可惜的是,袁世凯当上总统后却对家人、亲戚十分避嫌,他几个成年的儿子在前清的时候倒在官府里做过一些事情,但到了民国后,在袁世凯的坚持下,反而没有一个人在外做官,这让袁克定十分胸闷。

好在机会很快就来了。在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发现他的北洋军已经暮气沉沉,而且派系林立,自己掌控起来也已不再得心应手。从上次“北京兵变”中,袁世凯已经感觉到,原来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们,现在已经大都各有山头,指挥不易。

于是,袁世凯在掌握政权之后便着手重建自己的军队,而这时保定陆军学校的校长蒋方震提出编练“模范团”以重整军威,袁世凯便采纳了这个意见。所谓“模范团”,就是从各师中抽调各级军官分别充当军官和士兵,建制为团,训练半年后派到各师充当军官,以改造优化军队中的军官结构。

最开始的时候,袁世凯打算让云南来京的蔡锷(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才生,辛亥革命时任云南都督)担任“模范团”团长,但这一提议因遭到北洋系将领的反对而作罢。袁克定在听说此事后,便也想学习袁世凯当年小站练兵的经历,于是他就向老头子提出由他来担任“模范团”团长。袁世凯开始觉得不妥,袁克定便说自己在德国的时候,发现德国皇族在国禸 只能担任军职,不得干涉禸 政,这是一个值得效仿的好办法。

袁世凯到觉有这个办法有可取之处,于是找来徐世昌、杨士琦、杨度等人前来商议,一众谋士对建立模范团一事都表示同意。只是在团长人选上,袁世凯试探性地问道:“华浦要睡到中午才起床,芝泉也经常不到衙署办公,王士珍年纪又大,北洋暮气已深,实在难有可用之人。”

杨士琦笑道:“当年大总统可以破格提拔冯华浦和段芝泉,今天何妨不拘一格呢?人才有的是,大总统拣选一下就是了”

袁世凯说道:“我觉得云南的蔡锷不错,他是留日士官生~~蒋方震也可以~他是留德的~”

自从民国成立,袁氏之精力分散在政治经济各项事宜,更不能专心致力於军事方面。时则王士珍因同情清室,退隐家园。冯国璋因主张用武,外放南京。在中央主持军事者只有段祺瑞,鼎足三分之势,一变而为大权独揽之局。陆军总长一席长期由段担任,段且兼任总统府军事处处长之要职。关於军队之编制与调遣,将领之选拔与补充,几乎全由段氏主持之。而且北洋军之新生力量大都是段氏所培养成功,段之关系乃逐步代替了袁之关系。

袁世凯是以北洋军发家的,深知掌握军队对统治者来说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根!子。段祺瑞自北京政府成立起,就历任各界禸 阁中的陆军总长,等于是掌握袁世凯命!根!子的人。段祺瑞自从镇压“二次革命”后,他主管的陆军势力膨胀,陆军部范围禸 的大事段祺瑞往往自作主张,其门生、故旧迅速得到提拔、重用,像被人称作“小扇子军师”的徐树铮做了陆军部次长;人称“四大金刚”的靳云鹏任山东都督;吴光新升了陆军中将;傅良佐做了总统府军事处处长;曲同丰为将军府参军,段祺瑞不带兵但可控制的兵能左右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北京城。这使袁世凯深感到了隐隐的威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